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鯉魚潭周邊區域內整體可行之水質改善規劃報告計畫

中文摘要 鯉魚潭近年因遊客人數增加、水源水量降低、潭畔住家及民宿等都把污水直接排放到潭內,使得水質有惡化的趨勢。為徹底解決潭區水質優養狀態,故研擬本計畫以瞭解水質之現況、污染源及污染量,並提出改善方法、策略與規劃,使潭區水質達普養甚至貧養狀態,以改善當地生活環境,提升觀光品質。 本計畫調查結果分析,鯉魚潭總計點源污染每年排入量BOD約為1,417.7 kg/年、 NH3-N約為418.3 kg/年、總氮約為604.1 kg/年、總磷約為60.6 kg/年,約佔污染來源20~28%左右;在非點源污染方面,非點源的污染排入量BOD為3,729.7 kg/年、 NH3-N約為336.0 kg/年、總氮約為3,028.7 kg/年、總磷約為239.8 kg/年,約佔污染來源72~80%。由逕流雨水水質來看,非點源的污染影響以營養鹽總磷的排入量偏高問題較嚴重,尤其是第二區的總磷含量偏高,是造成水潭優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計畫以美國環保署所提供之WASP水質模式,進行適用鯉魚潭水體水質模式之建立。執行結果顯示,目前所率定之參數可有效應用於鯉魚潭水體水質之模擬,並可提供污染源削減評估之用。模式模擬結果顯示,鯉魚潭的BOD、NH3-N及TP之涵容能力分別約為2.8、0.42及 0.15 kg/day。由污染源污染量調查結果顯示,BOD、NH3-N及TP之每日污染負荷超過水體涵容能力。污染削減策略模擬結果顯示,若削減50%之污染負荷,可使水體水質狀況明顯提升。惟若欲使BOD及TP分別達到乙類及甲類水體標準,則需削減80%以上之污染。此外,若能有效防止磷的排入,則可同時提升水體能見度及降低葉綠素含量,對水體優養化之控制應有明顯之成效。 若於南、北潭區東側面環潭步道旁,分別設置面積各約為1,920 m2及1,350 m2的人工內湖,可削減入流水潭區的污染量達50%以上,是最佳可行的合適水質改善工法。若於水潭區西側設置植生草帶,則可以削減第一集水分區的總磷15%排入量。若欲達到80%以上的污染削減率,則應以人工內湖配合人工浮島的設置方式,同時削減入流營養鹽及水潭內的營養鹽,才有可能達到水質呈現貧養目標。此外,因為潭區底泥富含磷質,營養鹽容易再釋出,建議必須進行底泥浚渫,對於水質淨化工程的設置,才能有效的發揮污染削減的效益。
中文關鍵字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097 計畫經費 2370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08/11/28 專案結束日期 2011/03/16 專案主持人 陳勝恭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黃文毅 執行單位 能碩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合併檔.pdf 92MB
英文摘要
英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