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度澎湖縣、金門縣及馬祖海域環境品質調查監測計畫暨水污染源稽查管制及巡守計畫
中文摘要 |
本計畫針對澎湖、金門及馬祖海域,進行海域環境品質之監測,包括水質水文、生態及沉積物監測調查工作等,藉以建立以上地區海域之背景資料,作為未來評估離島海域環境變化所需之基礎參考資料,研擬必要之防範措施或整治工作,以達到環境監測及防止污染之目的。
澎湖海域共設置 P-01(吉貝、後寮間之海域)、P-02(西嶼鄉西側海域)、P-03(望安鄉北側海域)、P-04(馬公市東側海域)、P-05(澎湖內灣海域)、 P-06(馬公市菜園里海域)、P-07(西嶼鄉小門村附近海域)及P-08(西嶼鄉大池村外海)、共8 個測站,金門海域共設置K-01(金酒公司金寧廠外海)、K-02(金城至后頭間海域)及 K-03(羅厝漁港外海) 3個測站,馬祖海域共設置 M-01(南竿島四維外海)、M-02(閩江口外海)及 M-03(東引島北方外海)3 個測站。海域監測工作於 98 年8、9、10、12月及99年1、2月完成澎湖、金門及馬祖海域4次水質2次沉積物及2次生態採樣的監測作業。
本年度4次採樣澎湖、金門及馬祖海域之水質資料中除馬祖東引島北方外海表層第二次採樣大腸桿菌群濃度超過標準外其餘皆符合甲類的海域水環境標準品質。本年度2次沉積物採樣分析結果,澎湖縣各測站濃度皆在土壤監測基準以下,合乎我國相關管制標準,但以馬公市菜園里海域的底質沉積物中重金屬含量較其他海域為高,金門縣及馬祖各測站濃度也皆在土壤監測基準以下,合乎我國相關管制標準。
澎湖海域之浮游植物98年8月採樣共發現有浮游植物種類之金黃藻門中之矽藻綱51種;金黃藻綱1種;以及甲藻門2種,共計2門3類54種以上之藻類。12月採樣共發現有浮游植物種類之金黃藻門中之矽藻綱54種;金黃藻綱2種;藍綠藻門1種;以及甲藻門1種,共計3門4類58種之藻類。8月調查結果各種種類之中以矽藻綱中之旋鏈角刺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為最優勢之種類,可佔總量57.34%;12月調查則以藍綠藻門之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取代前季之旋鏈角刺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為最優勢之種類,佔總量66.67%。98年8月浮游動物仍如正常海域以橈腳類(Copepoda)為個體量最優勢之類群,其中之哲水蚤(Calanoida)出現較為明顯而可佔總量48.18﹪;而橈腳類之劍水蚤(Cyclopoida)亦可佔4.39﹪;而其次以甲殼類卵(Crustacean eggs)較多,亦可達總個體量之30.64﹪;魚卵(Fish eggs)於本次採樣也可占總量6.12%。12月仍如正常海域以橈腳類(Copepoda)為個體量最優勢之類群,總計可占總量56.93%,而其中之哲水蚤(Calanoida)出現較為明顯而可佔總量36.93﹪;而劍水蚤(Cyclopoida)亦可佔19.33﹪;而其次以甲殼類卵(Crustacean eggs)較多,亦可達總個體量之30.47﹪。
金門海域於98年8月發現有浮游植物種類之金黃藻門中之矽藻綱25種,共計1門1類25種以上之藻類;99年1月則發現有浮游植物種類之金黃藻門中之矽藻綱32種;金黃藻綱1種;以及藍綠藻門1種,共計2門3類34種以上之藻類,種數較前季增加。98年8月的調查明顯以矽藻綱中之菱形海線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為細胞密度最優勢之種類,可達細胞總密度的29.66%;99年1月的調查以藍綠藻門之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取代前季之菱形海線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為最優勢之種類,可達細胞總密度的66.67%之多。98年8月浮游動物並非如一般海域狀況,不是以橈腳類(Copepoda)為個體量最優勢之類群,本次主要優勢類別則為蟹類幼生(Decapoda larvae)本次佔有率可達39.86﹪;次優勢種為螢光蝦類(Luciferidae)亦可佔18.60﹪。99年1月浮游動物正如一般海域狀況,是以橈腳類(Copepoda)為個體量最優勢之類群,本次可達總個體量之88.35﹪,其中之哲水蚤(Calanoida)於本次更可佔總量86.55﹪;其次主要優勢類別則為毛顎類(Chaetognatha)本次佔有率可達4.16﹪。
馬祖海域於98年8月發現有浮游植物種類之金黃藻門中之矽藻綱23種;藍綠藻門1種;以及甲藻門1種,共計3門3類25種以上之藻類。12月則發現有浮游植物種類之金黃藻門中之矽藻綱23種;藍綠藻門1種;以及甲藻門1種,共計3門3類25種以上之藻類,種數類別與前季並無太大差異。8月調查結果以矽藻綱中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為本季細胞密度最優勢之種類,可達細胞總密度的36.92%,其次之較優勢種為菱形海線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亦可佔總量30.50%;12月調查結果以藍綠藻門之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取代前季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為最優勢之種類,可達細胞總密度的83.23%之多。98年8月是以橈腳類(Copepoda)為個體量最優勢之類群共可佔總量97.11%,其中哲水蚤(Calanoida)佔有率即高達92.17﹪;12月仍是以橈腳類(Copepoda)為個體量最優勢之類群共可佔總量86.09%,其中哲水蚤(Calanoida)佔有率即高達69.61﹪;而劍水蚤(Cyclopoida)亦可佔11.54﹪。
本計畫也針對澎湖縣10處休憩海域及9家海上平台進行水質調查。檢測結果顯示各測站的大腸桿菌及生化需氧量皆低於偵測極限值。相對於我國甲類海域海洋環境品質標準,各測點皆低於規定之標準值。
本年度計畫配合行政院環保署進行台灣地區海域水質採樣工作,於雙湖園及山水濕地之進、出流口進行每月1次水質調查,98年7月至99年3月調查結果除山水濕地氨氮較常出現超出標準外,其餘皆符合法規標準;其他相關採樣分析支援等工作項目敘述請詳見報告第八章中。
本計畫配合環保局海安輪事件已完成1次緊急應變採樣,根據檢測結果了解本次沉船並未對澎湖東側海域水質造成影響,另外配合澎湖縣政府國家清潔週活動,執行第三漁港採樣調查,分析結果各測項皆符合甲類海域海洋環境品質標準。
第一場法規說明會的執行已於98年8月10日於澎湖縣隘門活動中心舉行,共7個單位120人次與會。第二場於98年12月22日於澎湖縣政府消防局舉辦,共20個單位31人次參加。第三場於99年1月29日於連江縣立明俗文物館完成,共20個單位31人次參加。
本計畫辦理澎湖縣事業水污染源查核管制工作,加強輔導各業者及社區污水下水道之污水處理設施操作情形與放流水質查核,執行查緝偷排行為及後續封除作業。並且推動澎湖縣縣水環境愛心巡守隊運作,辦理相關宣導活動及教育訓練,培訓環境種子教師,並同時結合民間義工團體共同守護海洋,環護本縣環境。
澎湖縣目前共計列管78家事業單位(屬於水污法定義範圍內之列管事業),4家指定地區或場所專用下水道;2家社區下水道(其流量大於 250立方公尺/日)及1家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本計劃主要針對事業進行稽查工作,在98年7月至99年3月間在稽/巡查方面,共進行了604家次的查核及101家次的採水,合計達到513點,另外為達成有效提升澎湖縣河川及海洋污染防治與緊急應變能力之目的,協助事業辦理水污染緊急應變之演練工作。完成98上、下半年水處理設施操作定期申報查核共計108家次。
協助進行審查本縣事業依法提報之廢(污)水處理設施操作定期申報表,除確認各項資料是否填寫完整外,並就數據之正確性、合理性進行審核判斷。若有數據疑異者,將請業者進行說明與補正,若符合規定者,則將申報資料建檔留存,本年度共完成108家次審查。協助列管澎湖縣新增事業,並全面輔導依法取得排放許可及水污染防治法規的教育宣導。俾提升事業單位於各項申報能順利完成及了解相關法規,共同維護水體水質,達河川污染削減目標。本年度於98年10月2日至澎湖縣政府環境保護局2樓會議及12月12日至龍行新城基地B區辦理完成2場宣導說明會。
為推動本縣水環境愛心巡守隊運作,辦理相關宣導活動及教育訓練,培訓環境種子教師,並同時結合民間義工團體共同守護海洋,環護本縣環境。本年度計畫執行之初原有水環境巡守隊20隊725人,因後竂社區巡守隊及東安社區巡守隊退出,不過於98年8月案山里巡守隊成立,總計37人。所以至99年3月底止澎湖縣縣內共有水環境巡守隊19隊787人,並完成巡守隊基本名冊之建立,並且辦理完成19場次的教育訓練,參加人數共1827人,另外為了更了解各巡守隊的需求,所以平時將主動拜訪並調查各巡守隊,本計劃一共進行了498電話通聯及77次主動訪查,希望增進與巡守隊間的互動。
本縣海岸線長320公里,東北季風強勁,在夏天颱風季節交替影響下,常接受於來自台灣本島或經由海流吹送漂至澎湖海域間之大量垃圾與廢棄物,此外因本縣積極發展觀光產業,大批遊客除帶來經濟收益外,亦帶來不少垃圾及污染,海灘的垃圾的成分繁雜,但大部份為垃圾、飄流木、塑膠瓶、玻璃碎片等成分。有鑑於此,本計劃共計辦理16場淨灘活動,參與人數共788人次,垃圾清除量總計為29,444公斤,並且協助局裡完成3件污染通報案件的追蹤與處理,購置巡守隊所需之器具。
|
中文關鍵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