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資源循環型社區規劃及細部設計計畫
中文摘要 |
司馬庫斯部落社區座落於尖石鄉與宜蘭縣交界處屬於偏遠山區,因景觀資源豐富,加上部落居民用心維持原有文化特色,近年來逐漸發展成觀光旅遊勝地。由於觀光客湧入本社區,造成污水及廢棄物產量之不斷增加,為部落居民和旅遊民眾的健康及環境保護之需要,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政策及經費支持下,新竹縣環保局遂積極推動本社區之污水處理與循環再利用,以及生活垃圾堆肥再利用計畫。
本社區處於偏遠山區,考量工程施作及未來操作維護之有效性與方便性,本計畫規劃設計技術已成熟且可簡易操作之預鑄式污水處理設施,主要處理流程為初沉、接觸曝氣、終沉、生態景觀池及循環利用貯存池;進流污水之設計值為總進流水量為125CMD,進流水質之生化需氧量(BOD)180mg/L、化學需氧量(COD)250mg/L、懸浮固體(SS)180mg/L,本設施的BOD及COD去除率可達80%,SS可達85%;處理後水質既使直接排放(實際將回收再利用於澆灌果園),仍可符合現行排放標準。
本計畫亦規劃設計垃圾分類及減量。垃圾分類方面係於公共區域包括教堂、國小、停車場、餐廳、遊憩區、服務中心、民宿、觀景台等,設置分類標示之垃圾分類貯存桶,分類之垃圾種類包括鐵鋁罐類、寶特瓶類及一般垃圾(非資源垃圾)等三類。垃圾減量方面主要將廚餘收集後進行堆肥再利用,設計之堆肥量為每月約740公斤,堆肥發酵期為60~90天,堆肥將使用於果園土壤改良。垃圾分類及堆肥化後,估計可有效減少生活垃圾量約16%。本計畫為本社區第一階段的資源循環再利用計畫,後續若能持續推動污水及垃圾減量、再使用及回收再利用之”3R”行動,再配合節能減碳之政策,應可促使司馬庫斯最終達成全量回收及零廢棄之目標,成為資源有效循環再利用及生態保護之示範社區。
|
中文關鍵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