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屏東縣河川水質監測

中文摘要 計 畫 摘 要 屏東縣河川水質監測(以下簡稱本計畫)河川水樣的水質檢驗結果與行政院環保署所頒布的「地面水體分類及水質標準」、「河川污染程度分類表(RPI)」和水質指數分類表(WQI)作比較,以評估屏東縣境內河川的水質狀況,進而建立該區長期的水質背景資料,作為主管機關擬訂補救改進方案的參考依據,以達到防治污染、保護河川生態之目的。 本計畫自簽約日起至民國100年12月31止,各項工作進度及成果報告如表1所示。本年度採樣自民國100年1月至民國100年12月,已完成12次採樣檢驗分析。水質檢驗結果綜合分析如後: (一)東港溪流域:在此流域中共設置4個採樣點(成德大橋、萬巒大橋、五魁橋、港東二號橋)。按RPI分類評估,各月份各測站水體水質,除了港東二號橋為中度至嚴重之外,其他均屬於未受至中度污染。東港溪流域水樣監測結果以生化需氧量與總磷污染較嚴重,港東二號橋測站1及11月份溶氧符合河川水質標準5.5 mg/L外,其餘月份均低於河川水質標準之下。生化需氧量與總磷的濃度皆超出相對之最低河川水質標準2.0 mg/L和0.05 mg/L,溶氧在上游測站濃度大多為乙類河川水質標準(>5.5 mg/L),在下游測站濃度大多為丙類河川水質標準(>4.5 mg/L)。按WQI分類評估,本年度1至12月中,五魁橋與港東二號橋1月至12月大多介於中等至中下河段, 但港東二號橋在5月及6月是屬於不良河段;成德大橋與萬巒大橋兩測站水體水質指數大多屬於中等河段。 (二)林邊溪流域:在此流域中,共有2個採樣點(新埤大橋和林邊大橋)。RPI分類(如表3.4.14所示),新埤大橋和林邊大橋測站屬於輕度至嚴重污染的程度,在12次採樣中,新埤大橋測站有5次屬於嚴重污染程度,林邊大橋測站有1次屬於中度污染程度。懸浮固體物濃度最高發生於100年7月份新埤大橋測站,其值為811mg/L,超出丙類河川水質標準40 mg/L,可能是與採樣前連續數日皆有降雨情形及河床固床與橋樑工程有關。溶氧方面,新埤大橋測站在12次採樣中,只有1月、3月、6月、7月、8月、9月時符合河川水質標準外,其餘皆低於乙類標準。按WQI分類評估(如表3.4.15所示),新埤大橋測站在在12次採樣中,10、11、12月屬於不良至惡劣河段,原因可能與乾季雨水量不足有關。林邊大橋測站主要介於中等至中下河段。 (三)其餘河川:本年度在縣管河川(林邊溪除外)及中央管之四重溪流域已進行4次採樣,分別於100年3、6、9、12月份。按(RPI)分類,本年度縣管河川(林邊溪除外)及中央管之四重溪流域水質除了在3月份臨海橋測站與9月份枋山橋測站屬於中度污染(RPI=3.5~5.0)外,其餘測站皆為未受至輕度污染(RPI=1.0~2.0),在100年3月份採樣方面,除枋山橋、港口橋與滿州橋測站外,其餘各測站的總磷濃度皆不符合其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生化需氧量方面,除滿州橋測站外,其餘各測站皆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懸浮固體物濃度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的有龍鑾潭與臨海橋測站。其餘測站與其監測項目則皆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100年6月份採樣方面,只有枋山橋與楓港橋測站的總磷濃度符合其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其餘測站總磷皆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生化需氧量方面,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的有二重溪、龍鑾潭、臨海橋與滿洲橋測站,其餘測站皆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溶氧值方面,各測站皆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按(WQI)加以分類,各測站水質皆屬於優良至中等的河段。在100年9月份採樣方面,總磷方面除了楓港橋及滿州橋測站,其餘測站皆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生化需氧量方面,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的只有滿州橋測站,其餘測站皆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懸浮固體方面,除了枋山橋及二重橋測站外,其餘測站皆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溶氧值方面,各測站皆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100年12月份採樣方面,總磷方面除了楓港橋及臨海橋測站,其餘測站皆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生化需氧量方面,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的只有滿州橋、楓港橋測站,其餘測站皆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在懸浮固體物濃度不符合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的只有龍鑾潭測站。 (四)萬年溪:在萬年溪方面,廣東橋和復興橋,一般而言,只有pH值及懸浮固體物能符合其相對之公告乙類河川水質標準;而溶氧、生化需氧量、氨氮及總磷則大多無法符合其相對之乙類河川水質標準。除了廣東橋測站本年度溶氧值較99年度高外,其餘水質差異不大。綜觀而言,萬年溪水質主要為溶氧值偏低,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及總氮偏高,應繼續監測並加以留意追蹤。 東港溪流域共有成德大橋、萬巒大橋、五魁橋和港東二號橋4個測站。綜觀東港溪流域之歷年來水質變化趨勢會受雨量影響,豐水期(6~9月)之水質較枯水期(12~翌年4月)佳,100年東港溪流域水質較去年佳。 林邊溪流域共有新埤大橋和林邊大橋二個測站。綜觀林邊溪流域之歷年來水質變化趨勢,在100年林邊溪流域水質較往年差,原因可能為橋墩進行固床工程的關係。 枋山溪枋山橋測站,水質自民國87年7月至民國89年1月有逐漸好轉之趨勢,但水質從民國89年1月至民國89年11月又逐漸變差,從民國91年2月至100年11月水質變化不大。楓港溪流域有楓港橋測站,大體而言,水質自民國89年11月起逐漸好轉之趨勢,一般而言,縣管河川之基流量較小,豐水期(6~9月)之水質並未較枯水期(12~翌年4月)佳,另外91年4月楓港橋河水乾涸,故無此次之水質資料。四重溪流域有二重溪測站,其水體水質自民國88年1月逐漸好轉,從民國89年4月後,又開始變差,但從民國90年7月後,水體水質情況逐漸好轉。龍鑾潭測站,其水體水質以民國88年4月及民國89年7月至90年4月較差,另外於97年3月份,懸浮固體物突然增大,可能之原因應與水體中藻類偏高有關。保力溪流域之臨海橋測站,其水體水質變化較不明顯。港口溪流域共有港口橋及滿州橋2個測站,大體而言,港口橋水質以民國87年4月及89年11月水質較差,而滿州橋以民國90年7月自民國91年2月水質狀況較佳。一般而言,除少數測站外,水質狀況趨向於穩定且有逐漸好轉的趨勢,但仍應繼續監測並加以留意追蹤。 因子分析可得到新的4個主分量及相關矩陣,其性質可分成第1因子屬優養化與耗氧性因子,第2因子屬於混濁性因子,第3因子屬於溶解性因子,第4因子屬於氣候環境因子,由此可得到代表東港溪水質變異之主要污染因素所在。
中文關鍵字 河川水質變異、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最大變異轉軸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100 計畫經費 785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11/03/16 專案結束日期 2011/12/31 專案主持人 陳瑞仁
主辦單位 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孔乃玉 執行單位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屏東縣河川水質監測計畫.pdf 6MB
英文摘要
英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