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度屏東縣細懸浮微粒(PM2.5)空間分布及管制策略評估計畫
中文摘要 |
本計畫 2014年四季採樣期間,屏東地區 4處一般測站大氣 PM2.5平均 濃度之大小依序為冬季(1 月)>春季(4 月)>秋季(9 月)>夏季(8 月);此濃度高低分佈趨勢與去年度(2013 年)計畫之結果﹝春季(3 月)>冬季(10 月)>秋季(8 月)>夏季(6 月)﹞類似。交通測站部分,里港教會在上班日時其大氣 PM2.5 濃度較平常週休日時稍增加 16%;推測此可能與七河局測站位處連繫高雄 市與屏東縣往來之交通主幹道上,即使在平常週休日時亦有相當數量之車流量有關。大氣 PM2.5上所測 8種水溶性離子(ΣIons)平均含量以屏科大(50.5%)最高,中正國小(50.4%)、潮東國小(48.6%)次之,而以東光國小(47.8%)最 2– 低;各測站 PM2.5上ΣIons 中均以 SO4-、NO3–及 NH4+等三成分為主要 物種(約佔 89.1~97.0%,平均 93.3%),交通測站測得水溶性佔比有類似結 果。103 年 PM2.5採樣中碳成分 EC 一般測站大氣 1~4 季分別佔 13.9%、 11.3%、8.1%及 8.4%,交通測站佔 12.5%,OC一般測站大氣 1~4季於PM2.5上佔 22.6%、22.2%、18.8%、19.1%及 21.2%。金屬成分於 103年於一般及交通站平均皆為 0.2%,PAH 於一般測站大氣 1~4 季分別 3.2%、 4.4%、5.0%及 4.4%,常見於交通頻繁之測站較高,交通測站佔6.7%。CMB 解析部分,103 年度綜合四季結果屏東縣 PM2.5污染貢獻來源, 主要為交通排放(27.1~45.2%)、二次氣膠(28.9~51.8%)等,其次為鋪面街塵 (2.6~6.7%)、地殼元素、電力業(2.7~4.6%)、食品業鍋爐(0.4~8.8%)與海鹽 飛沫(1.2~2.2%)等,另有解析出石化業、鋼鐵業、水泥業等 PM2.5 污染來 源。102-103 年度四季平均模擬結果比較,本年度交通排放較 102 年度為 低,而二次氣膠則較 102 年度高,對照成份分析結果,102 年度離子元素 - - SO42、NO3等濃度均較 103 年度為高,故推測為解析出本年度二次氣膠較高原因。 由於 PM2.5污染來源複雜,為能達到環保署 101年 5月 14日公告之空 氣品質標準。本計畫參考國外 PM2.5 管制策略之寶貴經驗外,並結合 102 年屏東縣 PM2.5管制策略研擬成果,除交通排放貢獻外,營建(含河川疏濬)與露天燃燒為 PM2.5 主要來源(共占 65%);要降低光化產物必須從 SOX、 NOX 及 NMHC(衍生性污染物)著手,而 PM2.5 衍生性污染物則以化學業、食品業、商業與露天燃燒排放為主,根據模式支援中心報告之模擬結果指 出,針對 PM2.5 控制,管制優先順序應為原生 PM2.5,其次為 NOX 及 SOX。 今(103)年度已進行 102 年所擬定 PM2.5管制策略作全面檢討,並針對 相關計畫所擬定減量方向作修正與制定逐年減量目標,未來除落實及實踐 減量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檢核驗證 PM2.5 實質減量成果是否達到原本預估目標。
|
中文關鍵字 |
細懸浮微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