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南投縣PM2.5貢獻源鑑別及來源推估計畫

中文摘要 南投縣雖單位面積之機動車輛、工廠密度等環境負荷較鄰近的台中市、彰化縣、中部地區或台灣地區平均值為低,然而,據自動空品測站監測值顯示,2009年至2013年間,南投縣內PM2.5超標比例約佔40%,其中以竹山測站的不合格率為最高,於2009年達到62%;南投縣細懸浮微測值明顯高於北部台北市士林測站(不合格率9.1%)、台中市忠明測站(不合格率29.93%)、也高於嘉義縣朴子測站(不合格率36.76%)。因此,為瞭解南投縣細懸浮微粒之成因並加以管制,本計畫先彙整南投縣空品監測站PM2.5監測資料,分析其季節及時段之分佈特性,並進行監測分析,利用TEDs資料、CMB模式,瞭解南投縣境內細懸浮微粒的原生性或衍生性污染來源與貢獻量,作為後續擬訂相關管制策略之參考。計畫執行期程為103年05月01日至103年12月31日。 經彙整南投縣空品監測站PM2. 5監測資料,分析其季節及時段之分佈特性及與前驅污染物之相關性結果,可看到本縣境內各測站PM2.5濃度變動趨勢相近,且隨季節有顯著差異,低值出現在夏季,而冬、春季則會明顯升高,這應是由於夏季降雨機率高,常有午後雷陣雨及颱風,冬及春季擴散不良導致。另外, 相關性檢測結果發現PM2.5與風速呈現負相關,其餘為正相關,其中又以PM10相關性最高,相關性大約都在0.90~0.95之間;CO次之,相關性約在0.30~0.80之間;第三為SO2,相關性則在0.24~0.65之間,因此, 氣象和交通排放為影響各測站PM2.5濃度升高較主要之原因。 分析各測站歷年PM2.5/PM10的年平均比值發現,南投市約介於0.5 ~ 0.6之間,竹山鎮約為0.65 ~ 0.7,而埔里鎮則高達0.75 ~ 0.8,因埔里並無大型的固定污染源,其高PM2.5/PM10比值應肇因於觀光旅遊所帶來的交通污染源(排放物以細粒居多)所造成。 本計畫亦透過手動採樣分析,調查南投縣草屯鎮、南投市、竹山鎮、埔里鎮及水里鎮各區域PM2.5質量濃度、組成成分特性及比例。結果顯示南投縣PM2.5的質量濃度於5~8月的檢測值約介於5~17 g/m3,至9月後皆有升高的趨勢,南投市及草屯鎮為最高,分別達51及50 g/m3,其次為埔里及水里鎮,分別為24及20 g/m3。就組成份分析結果而言,南投縣地區PM2.5主要組成成分為SO42-、NO3-、 NH4+、Cl-、Na+、K+、Mg2+、Ca2+、OC、EC、及metal ,且以SO42-及OC、EC所占比為最高。 將採樣分析結果利用CMB模式推估不同污染源對受體點之PM2.5貢獻百分比進行解析,結果指出:上述五鄉鎮市之細懸浮微粒的貢獻源(以各鄉鎮市的平均值表示)以交通排放為主約佔55.2%~59.2%、二次衍生性污染物硫酸銨及硝酸銨次之約佔33.0%~40.4%,另有少量地殼元素約佔1.3%~6.0%。此外,南投市因鄰近南岡工業區,亦曾以CMB模式解析出鋼鐵業的貢獻值3.39%,唯該值含量較低且只出現於春末季節。進一步將CMB解析結果、OC/EC、SOR及NOR值討論二次衍生性污染物來源發現,南投縣高氧化反應並不顯著。因此可推測南投縣PM2.5之原生性與衍生性污染物貢獻比例分別為59.3%與36.5%,其中原生性污染源以交通排放為主,衍生性污染源則以遠程傳輸為主。 根據TEDS 8.1資料庫數據顯示,南投縣PM2.5年排放量中,點源、線源以及面源分別有171.1、481.3以及 1337.5噸,各佔8.6%、24.2%及67.2%。因此,工業區排放管制、移動污染源管制、農田風蝕、鋪面道路中行揚塵、農業燃燒排放應為南投縣PM2.5減量策略的重點。
中文關鍵字 南投縣、細懸浮微粒、PM2.5、手動檢測、CMB模式、管制策略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103 計畫經費 2800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14/04/08 專案結束日期 2014/12/31 專案主持人 林明德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陳蓉瑩 執行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103期末報告定稿(最終修改版).pdf 12MB

-

英文摘要 -
英文關鍵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