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金門縣觀光景點垃圾資源回收設施形象塑造計畫

中文摘要 (一)觀光地區及交通場站垃圾及資源回收基線資料調查: (1)交通部觀光局資料顯示本縣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103年為249萬5,675人次,相較於102年遊客人數為247萬7,374人次,遊客人數略為增加。 (2)本計畫已完成收集及彙整金門縣觀光地區及交通場站相關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相關基線資料(81處430個設置點),以了解各觀光地區及交通場站垃圾產生源、垃圾種類、垃圾量及資源回收物種類。 (3)其中25處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所轄,其餘56處分屬18個管理單位(金門縣政府觀光處、民政處等);81處調查結果總計有430個回收設施設置點,其中分類方式170點未進行分類標示(佔39.53%),其次以二分類桶142點(佔33.02%)兩項為主要分類方式;而材質部分則以不銹鋼195點(45.34%)及FRP玻璃纖維及塑膠135點(31.39%)為主,木製類多設置於金門國家公園及林務所為主。 (二)定期巡查並評估設施改善推行成效: (1)本計畫針對垃圾桶及回收桶之垃圾組成進行採樣分析,以瞭解觀光景點及交通場站之組成特性,以評估設施改善前後之成效,再進行回饋分析。 (2)回收設施改善『前、後』差異比較:依整體分析結果顯示一般垃圾桶內夾雜資源回收平均比率,改善『前』為22.00%,改善『後』降為16.27%;而資源回收桶內夾雜一般垃圾平均比率,改善『前』為30.27%,改善『後』降為12.24%,顯見計畫之推動成效。 (三)回收設施形象設計工作: (1)本計畫製作意象回收桶以本縣特色設計「閩南馬背」、「迷彩砲彈」、「保育水獺」為主題設計三款樣式,綜合評估後,最終以閩南馬背為主題,製作三個意象回收桶(並展示擺置於環保局內),加強宣導本縣之資源回收工作。 (2)設計樣式完成後,除徵詢專家學者意見外,亦針對金門航空站及水頭商港旅客或一般民眾,進行100份問卷調查以瞭解民眾之喜好(問卷如下表),當中44人選擇保育水獺最多,其次為閩南馬背39人及迷彩砲彈17人,綜合評估後,最終以閩南馬背為主題,主因為:其美觀實用、有地方特色、古樸有創意。 (四)觀光景點及交通場站回收設施改善規劃: (1)本縣回收設施多分為一般垃圾及資源回收,當中資源回收又可分為金屬類、塑膠類等等,三分類或四分類桶等,為便利民眾正確分類,規劃將統一區分為「一般垃圾」及「資源回收」進行標示,以降低錯誤分類或隨意投遞之情形發生。 (2)本計畫依據56處觀光景點基線調查結果分析得知,一般垃圾桶所佔比例約為35.43%,資源回收桶則為64.57%,故保持原有回收分類方式之下,建議「一般垃圾」及「資源回收」桶設置比例為1:2。 (3)經評估後本計畫已擇定56處風景區(含交通場站)、共計200個回收桶設置點,優先進行外觀標示改善作業,考量不銹鋼材質油漆不易塗刷,以貼膜包覆之方式變更外觀之顏色。 (五)資源回收形象塑造宣導工作: (1)104年6月7日(日)辦理金門縣觀光景點、分類回收設施最吸『睛』-發表暨宣導園遊會,透過聚焦儀式於活動主舞台放置乙組形象回收桶,邀請長官與貴賓一起喊出『回收要做好 環境亮睛金』的口號,讓媒體捕捉台上聚焦的畫面。本次活動共計281位民眾參與(實際簽名者)推估含流動人員應達500人以上,透過遊客及縣內民眾的參與以瞭解本縣未來之回收設施樣式,本活動共計有1則網路媒體、3則電子(電視)媒體及3則平面媒體,共計7則新聞露出,對外縣市民眾進行宣傳及發布,宣傳民眾善盡分類之工作。 (2)於104年6月24日旅遊從業人員宣導說明會,訓練課程主題以「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宣導」、及「回收設施形象塑造」等兩項議題為說明主軸,邀請金門縣旅遊發展協會、金門縣領團解說員協會、金門縣已登記之旅行社及其旅遊從業人員,會議當日共計25人參與,本活動共計有1則網路媒體及1則平面媒體,共計2則新聞露出,透過旅遊從業人員,傳遞正確之資源回收觀念,提升環境品質及資源回收成效。 (3)針對轄內10處觀光景點及交通場站,製作台灣地圖或回收桶造型磁鐵宣導文宣(2,000份),派員進駐進行遊客資源回收宣傳工作,搭配互動遊戲、打卡活動及贈送宣導品,以行動宣導方式,加強遊客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之宣導,每處宣導人數達100人次,總計達1,030人次;另可發現,改善回收設施並加強宣導其成效較為顯著,經分析其分類成效錯誤分類率皆由24.05%及20.81%降為13.56%及11.08%,獲得約54%的改善率。 (4)共計完成7則網路媒體、3則電子(電視)媒體及6則平面媒體之宣傳工作,本計畫並獲得金門日報及網路報導,本計畫之PR Value(公關廣告價值),總計為新台幣64,600元整,CPM(每千人成本)則為48元。 (5)辦理「守護海洋 垃圾帶回來 好康帶回家活動」印製400張(彩色)宣傳單張,由專人每周擇一處漁港,每次2小時,遇返港漁民時發放宣傳單(如下圖)宣導漁民返航時應將資源回收物一併攜回,本縣約200多位漁民,本活動直接宣導為46人,電話宣導人數為101人,合計147人(觸達率約73.5%);並利用港口之「跑馬燈」宣傳方式,讓旅客及民眾可即時看到資源回收宣傳字樣,宣傳標語將於出入境大廳播放。 (六)結論與建議: (1)應持續加強本縣觀光點宣導工作 結論 依據交通部觀光局103年統計,本縣12處著名景點遊客數為249萬5,675人次,較去年247萬7,374人次略為增加,推估遊客所產出的垃圾量即高達5,240公噸/年之多,約佔全縣總量之21.67%;且高於金門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0.53公斤,如何有效因應逐年增加的遊客及其帶來的垃圾,是重要課題之一。 建議 本計畫為落實及便利遊客分類作為,特別針對56處風景區之200處垃圾及資源回收設施設置點,採輸出包膜或重新彩繪上色(外星寶寶),以延續其使用年限並提升正確分類率,實施後:一般垃圾桶錯誤分類率從22.00%降為16.27%;資源回收桶錯誤分類率從30.27% 降為12.24%,成效豐碩,建議未來可持續辦理設施形象改善工作。 (2)各管理單位回收設施維護情形不同 結論 經調查本縣81處風景區(交通場站)共計430個回收設置點,當中所屬管理單位共有18個,多數景點設施及回收標示分類完整,但仍可發現部分管理單位對於回收設施之維護及作為有所差異,疏於管理及維護者,會使得回收設施鏽蝕或是分類標示脫落,使民眾無從進行分類造成隨意丟棄,連帶使本縣觀光景點資源回收分類成效無法提升,因此本計畫已制定回收設施分類設置原則,以藉此提升設施設置成效。 建議 本計畫依據設置原則,已協助各管理單位規劃回收設施設置方式,計畫期間並每月派員進行訪查工作,確保設施完整性,建議未來,保固期後則由各管理單位自行編列維護費用進行修繕,環保局可採抽檢方式,來監督及確保設施運作正常。 (3)延長回收設施使用年限 結論 經訪查後一般回收設施多為不鏽鋼製造,僅開口方式不同,須改善主因為標示脫落或擺放點不利民眾回收,改善前約有26%標示老舊、19%標示不清、4%擺放不妥,經本計畫完成設施標示及外觀統一後,上述情形已得到完全改善,後續則是持續進行分類成效稽查及宣導,使正確分類率更為提升。 建議 為秉持節能減碳及延長物品生命週期,本計畫先針對不鏽鋼回收桶進行外觀及標示統一改善作業,主體結構則暫不改變;另針對具有歷史意義之外星寶寶回收桶,則進行重新上漆及標示改善工作,惟改善經費有限,建議新設及增設回收設施可透過環保局資源回收設施補助作業申請採購。 此外本計畫挑選已完成設施標示及外觀統一之8處景點,加強遊客及民眾分類宣傳工作,當中一般垃圾桶的分類成效有6處大幅進步;資源回收桶的分類成效有7處大幅進步,顯見其效益,建議未來仍可持續辦理,並針對人潮眾多之景點加強宣導。 (4)形象回收設施應妥善規劃 結論 本計畫已完成「閩南馬背」回收設施形象設計工作,但由於設計形象喜好多由個人主觀認定,為此應有謹慎且完整之規劃及評估,方可避免後續負面之輿論壓力及民意反對。 建議 本計畫於形象回收設施規劃初期,就先以「閩南馬背」、「迷彩砲彈」、「保育水獺」三款樣式進行發想設計,設計完成後,並透過專家學者諮詢及100份遊客民眾意向調查工作,依據調查結果可發現多數民眾支持「保育水獺」及「閩南馬背」,前者主因為可愛且有創意,此外「迷彩砲彈」一般外地旅客可接受,但本縣年長者則容易觸發其戰亂之哀傷,因此建議未來相關設計文稿,可投過旅客民眾意向調查工作,來加強規劃之完整性及嚴整度。 (5)直接接觸漁民宣導大不易 結論 本計畫已完成規劃「守護海洋 垃圾帶回來 好康帶回家抽獎活動」但由於漁民出港及作業時間不同,較難聚集大批漁民一次宣導。 建議 經與金門區漁會商議後,建議採郵遞發送宣導單方式,因漁民固定大會時間較少(恐難配合計畫期程)因此為提升宣導成效,本計畫已與相關單位協調,述明活動內容,俾利取得漁民資料後採用郵寄方式傳遞,確保漁業從業人員皆能獲得相關訊息。
中文關鍵字 資源回收、形象塑造、觀光景點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103 計畫經費 2900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14/10/31 專案結束日期 2015/06/30 專案主持人 魏敏裕
主辦單位 金門縣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呂月如 執行單位 晶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金門縣觀光景點垃圾資源回收設施形象塑造計畫期末報告定稿.pdf 8MB
英文摘要
英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