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104年度屏東縣細懸浮微粒(PM2.5) 成因分析及管制策略評估計畫

中文摘要 本計畫推動屏東縣PM2.5管制工作,透過PM2.5採樣分析及模式模擬,研訂管制策略據以推動實質減量工作。歸納近4年污染事件日類別型態,可見主要污染日分布於9月到隔年2月間,其中高污染氣膠多集中於11月至隔年1月間,高光化事件較常發生於6~10月。 本計畫挑選104年排除境外傳輸污染之事件日(3/19~23) 及12/22及12/24進行PM事件污染成因分析,發現3月事件為典型光化學氣膠低風速案例,12/22事件為典型冬季屏東縣受上風跨區域污染傳輸案例,12/24為典型冬季屏東縣受境外及本土污染綜合影響之案例。 本計畫於104年進行屏東地區特定排放源採樣,分別於東港漁港、鋁二級冶煉廠、瀝青廠和養豬場採樣並與屏東和潮州空氣品質監測站PM2.5質量濃度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東港漁港PM2.5濃度會受到漁船作業活動影響,5月28日19:00~翌日01:00及5月29日01:00~07:00兩時段大氣PM2.5濃度較環保署潮州站PM2.5濃度高;鋁二級冶煉廠日間(06:00~12:00及12:00~18:00)作業期間,其廠旁大氣PM2.5濃度是屏東與潮州兩空品站同時段PM2.5監測值之1.8倍;瀝青廠日間(07:30~19:30)及夜間(19:30~翌日07:30) 二時段,大氣PM2.5濃度均明顯地偏高。各採樣點PM2.5上所測8種水溶性離子(ΣIons)平均含量以養豬場最高(60.5%),東港漁港和鋁二級冶煉次之(49.1%),瀝青廠最低(41.8%);各測站PM2.5上ΣIons中均以SO42–、NO3–及NH4+等三成分為主要物種,碳成分則以鋁二級冶煉廠最高(31.5%),瀝青廠 (27.0%)、東港漁港(26.8%)次之,養豬場最低(15.5%)。 彙整102至103年屏東縣採樣及受體模式之PM2.5污染貢獻量發現,無論是大氣或交通測站均以交通排放占PM2.5來源最大宗,其次則為二次氣膠、鋪面街塵、地殼元素與露天燃燒等,顯示可從原生性PM2.5污染來源進行管制,如交通源、車行揚塵、露天燃燒、砂石廠與疏濬工程等。 依據屏東縣境內PM2.5原生排放量高低,篩選水泥/預拌混凝土業、礦業/土石採取業、建築/施工、露天燃燒、車輛行駛揚塵(鋪)、農業操作/風蝕、柴油車及汽機車等八類污染源進行高斯擴散模式貢獻比例模擬,模擬結果發現,露天燃燒對屏東縣之影響量最大,應列為優先管制對象;車行揚塵及柴油車排放在屏東市區及崁頂鄰近區域出現較高平均濃度,屏東縣已經完成砂石車專用道,應可逐步降低敏感性族群暴露機會。 本計畫另針對跨區域電力業及鋼鐵業,以CMAQ進行原生及衍生PM2.5影響貢獻,電力業比例約6.1%,鋼鐵業比例約2.3%,兩者對屏東縣PM2.5空氣品質之影響合計可達8.4%,加強縣市交流與合作,對於本縣空氣品質的改善是必要且重要的作為。 本計畫另結合固定源計畫進行鋼鐵廠與酒廠之工廠減量輔導,推動本縣工廠之實質減量工作,進行在地相關媒體宣導工作,協助局內相關行政支援作業。
中文關鍵字 細懸浮微粒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104 計畫經費 2860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15/03/05 專案結束日期 2015/12/31 專案主持人 潘一誠
主辦單位 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邱永盛 執行單位 鼎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104年屏東PM2.5公開版.pdf 15MB
英文摘要
英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