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106年度臺北市推動公共場所室內空氣品質管理宣導與檢測計畫

中文摘要 現代人長時間處於室內環境,室內空氣品質直接影響工作品質與效率,對人 體健康影響亦日漸受到重視。環保署於民國100 年11 月23 日公告「室內空氣品 質管理法」,101 年11 月23 日施行,並分別於103 年1 月23 日及106 年1 月 11 日公告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第一批及第二批公告場所,作為應受室內 空品法管理對象之依據。臺北市轄區內共計91 處列為第一批公告場所、235 處列 為第二批公告場所,現行列管數量達326 處為全國之冠,列管場所類型亦為最多。 本計畫針對公告列管、重點宣導場所及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規範之相關類型 場所,辦理宣導、講習、檢測作業,另聘請專家診斷並輔導室內空氣品質不良場 所,研提室內空品管理精進及改善建議,並宣導推廣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 認證,提升尚未列管場所自主管理能力。106 年度持續宣導公共場所室內空品管 理,推動「巡查檢測」、「輔導改善」、「教育訓練」、「宣導交流」等工作, 藉由可攜式儀器之量測、標準方法檢測、現場專家輔導及法規宣導說明會辦理等, 擴大推動之效果。相關執行內容及成果摘述如后。 巡查檢測: 以可攜式儀器進行CO2、CO 及甲醛現場巡檢,完成300 處次場所即時 檢測數據;並針對52 處第一批公告場所、36 處第二批公告場所、10 處重點 宣導類型場所及2 處相關類型場所等共100 處,以環保署公告之標準檢測方 法,完成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工作(含32 處PM2.5 檢測)。 輔導改善: 完成專家現場輔導101 處,包括第一批公告場所6 處、第二批公告場所 34 處、53 處重點宣導類型場所及4 處相關類型場所,並協助環保局辦理4 場次現勘輔導及審查諮詢。 教育訓練: 針對106 年度宣導對象幼兒園、量販店業及使用明火之餐飲店,及107 年度宣導對象親子館、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及觀光工廠等,共辦理2 場次室內 空氣品質法規說明及計畫書撰寫實務訓練講習說明會。另針對市府相關單位 辦理1 場次設置自動監測設施宣導說明會。 宣導交流: 辦理1 場次跨局處橫向協商會議;製作法規宣導摺頁500 份、宣導品(便 條紙)1,000 份,協助環保局購置淨化室內空氣植物。鼓勵及輔導場所申請環 保局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認證標章,本年度累計共核發106 張,新核發者 為59 張。 本計畫執行期間自106 年5 月5 日迄107 年5 月4 日結束,相關執行成果摘要說明如下: 一、巡查檢測 (一) 巡查檢驗300 處次場所 1. 300 處次巡檢作業的場所計23 類,以金融機構最多,計有51 處(占17%), 其次為國小幼兒園40 處(13%)、圖書館37 處(12%)、護理機構25 處(8%)、 親子館22 處(7%)、視聽歌唱業18 處(6%),合計前六大類別將近占64%。 2. CO2 巡檢平均濃度超過1,000 ppm 的場所計33 處,其中前兩大類型場所 為國小幼兒園及護理機構,各占9 處,第三大類型為圖書館占5 處。 3. CO2 最大值盒鬚圖顯示國小幼兒園、圖書館、護理機構、運動健身及會議 室等5 類型場所局部區域的通風換氣狀況,普遍較其他類型場所為差;另 由CO2 平均值盒鬚圖發現護理機構、國小幼兒園及及圖書館等3 類型場 所整體通風換氣狀況較為不佳。 4. 各類場所CO 濃度平均值為0.5 ppm,CO 八小時應不致有超標情形。巡 檢點CO 濃度大於3.0 ppm 之場所,除1 處場所本身為客運站,及敦南真 愛產後護理之家輔導時再次巡檢確認場所應無CO 污染問題外,多為室內 密閉性不佳或外氣受到交通或停車場廢氣干擾。 5. 9 類場所甲醛最大巡檢值超過0.08 ppm,包括托嬰中心(0.65 ppm)、國小 幼兒園(0.17 ppm)、親子館(0.24 ppm)、圖書館(0.11 ppm)、醫療機構(0.09 ppm)、護理機構(0.63 ppm)、客運業(0.16 ppm)、運動健身場所(0.28 ppm)、 視聽歌唱業(0.22 ppm)及百貨公司(0.10 ppm)。除客運業為裝修行為所致, 視聽歌唱業複測為未檢出外,大部份為甲醛巡檢儀受清潔消毒作業行為干 擾,建議甲醛持續偏高場所應盡進一步以標準方法確認。 (二) 室內空品檢測100 處 1. 篩選100 處場所以環保署公告標準方法進行檢測,有80 處場所檢測結果 可符合室內空品標準,20 處場所至少有1 項污染物高於標準值或不合格。 6 項檢測的污染物中,有2 項污染物所有場所都符合標準,包括CO 及甲 醛。 2. 有檢測CO2 的83 處場所中,6 處場所CO2 高於標準值(超標比例8%),包 含星聚點西門館(1,061 ppm)、聯醫和平院區(1,099 ppm)、臺北市環保局 (1,135 ppm)、家樂福天母店(1,086 ppm)、家樂福北投店(1,032 ppm)及好市 多內湖店(1,031 ppm)。 3. 有檢測細菌的48 處場所中,11 處場所細菌高於標準值(超標比例23%), 其中有9 處醫院(或占82%)、1 處圖書館及1 處幼兒園。各場所的細菌最 高值分別為某醫院A (3,980 CFU/m3,非管制空間的空調機房)、萬芳醫院(1,949 CFU/m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56 CFU/m3)、臺大醫院(2,010 CFU/m3)、臺大兒童醫院(2,792 CFU/m3)、馬偕兒童醫院(2,410 CFU/m3)、 某醫院B (2,668 CFU/m3)、聯醫和平院區(2,661 CFU/m3)、長庚醫院(2,203 CFU/m3)、市圖景新分館(2,153 CFU/m3)及南海實驗幼兒園(1,989 CFU/m3)。 超標場所多數已完成改善並符合標準。 4. 在21 處(含環保局自行委外檢測1 處)捷運站的PM10、PM2.5 檢測結果,3 處場所PM10 超標(超標比例14%),分別為古亭站(175 μg/m3)、中山站(80 μg/m3)及臺北車站(79 μg/m3);4 處場所PM2.5 超標(超標比例19%),分別 為古亭站(79 μg/m3)、中山站(52 μg/m3)、西門站(42 μg/m3)及中正紀念堂站 (41 μg/m3)。另外,21 處捷運站的中山站及古亭站PM10、PM2.5 皆超標。 21 處捷運站PM2.5 占PM10 的比例(PM2.5/PM10)為26%~72%,其中有9 處 捷運站PM2.5/PM10 比例大於50%。在PM10 未超標的18 站中,有7 站已 超過標準值(75 μg/m3)的70%;在PM2.5 未超標的17 站中,有4 站已超過 或接近標準值(35 μg/m3)的70%。捷運場站室內空品雖未列管PM,捷運 公司已持續積極尋求有效改善方案。 5. 各類型場所的超標項目,圖書館為細菌,醫院為細菌及二氧化碳,捷運站 為粒狀物,KTV、量販店均為二氧化碳,幼兒園則為細菌。 二、輔導改善 (一) 完成輔導101 處,計15 類場所,包括幼兒園(13)、托嬰中心(12)、親子館 (14)、圖書館(16)、醫療機構(7)、產後護理機構(9)、政府機關(2)、金融機 構(4)、證券業(1)、運動場所(8)、會議室(2)、電影院(1)、視聽歌唱業(1)、 量販店(4)、餐飲業(3),其中第一批列管場所占6 處、第二批列管場所34 處,重點宣導類型場所53 處,及相關類型場所4 處,並協助環保局辦理 4 場次現勘輔導及審查諮詢。 (二) 本年度專家輔導重點,以環境污染源、空調通風設施、進排氣口規劃及操 作維護管理等,進行深入勘查輔導,診斷巡查檢測值偏高或超標原因,研 提具體經濟可行之維護管理與空品不良區域改善措施,給予受輔導場所明 確改善方向。 (三) 針對檢測超標之6 類型場所,除捷運站已召開多次專家諮詢輔導會議,正 由市長室捷運環境管理專案會議列管,持續追蹤改善作為及辦理複測檢視 成效之外,各類場所的改善建議如下: 1. 市圖分館:細菌檢測超標,經專家勘查及訪談後,疑似為遊民長時 間停留及睡覺引起,建議可改用不易全天逗留、睡覺的座椅,減少停留時間以降低其影響。 2. 醫療機構:細菌檢測超標,原因除看診人員眾多可能為帶菌源外, 空調輸送途徑易可能為來源之一,專家建議優先大規模執行細菌採 樣、培養、檢測,確認細菌來源及濃度分布情形,採取對應殺菌措 施,包括外氣引入口、出風口及下方1.2~1.5 m、回風口及下方1.2~1.5 m 等區域,並依檢測果加強清潔擦拭、消毒殺菌,及在空間中下方 增設殺菌能力強之空氣清淨機,且氣流須能帶進機體進行殺菌。而 現場環境的座椅、地板及垃圾桶潔淨度,亦為細菌貢獻來源,需注 意垃圾傾倒方式及清潔,並重新檢視調整清潔時機點。另外,建議 供應現場之空調系統須有良好的過濾及殺菌系統。過濾至少應有兩 道以上的濾網(初濾+中高效),而殺菌採乾式系統,如UVC。 CO2 超標的問題,建議應依候診人員數量需求,重新檢討外氣引入量。 另應留意增大風管但未增大風機的風量,是否可確實增加外氣量。 3. 視聽歌唱業:CO2 檢測超標,PAH 未確實引入新鮮外氣,包廂獨立 排氣量亦不足。建議加強外氣引入量,走道區應確實已風管供應新 鮮空氣與適度排氣。若經費允許,建議將PAH 系統與排氣設施全部 汰舊換新。 4. 量販店:CO2 檢測超標,建議可採取增設獨立排氣設施、排氣風管可 延伸至賣場周圍餐廳廚房併油煙排出、外氣風機延長運轉時段、加 大PAH 容量、延伸風管避開吸菸區、新設PAH 並調整外氣引入口、 復原外氣補入設備及風管、加大AHU 外氣引入量及增設CO2 感測 連動進氣及排氣設施等措施。 5. 幼兒園:細菌檢測超標,細菌貢獻來源可能與活動及現場人員有關, 因午休時段關窗後教室內通風換氣變差,來自人員的細菌便開始累 積。建議午休結束後儘速開窗門,以加強通風換氣效果。超標位置 教室內現場環境整齊清潔,仍建議採取以下加強措施,儘量減少細 菌可能的孳生源:(1) 移除無用紙箱,避免紙箱受潮後仍留在室內; (2) 定期曝曬布類物品,如防震毯及幼童睡袋;(3) 加強表面(如櫃子、 書本)之清淨、消毒,並配合消毒後通風,降低化學品及微生物累積 的機會。 三、室內空氣品質管理診斷指標評分 (一) 今年度就前年評估經驗,體認場所空調通風設施與操作維護管理,主要影 響室內換排氣效果,故調整修訂部分管理範疇與指標項目評分權重。修改 部分包括:(1)10 項管理指標,減為9 項;(2)執行落實範疇,改為操作維護管理。修改後,管理診斷指標有9 項管理指標,分屬3 個管理範疇,包 括管理組織(10%)、通風設施(65%)及操作維護管理(25%)。 (二) 管理診斷指標評分結果區分為不良、普通及良好等三等級。評分原則為, 59 分以下者為不良;60~79 分者為普通;80 分以上者為良好。藉由此評 分表可了解各場所空調通風設施條件及掌握各場所管理維護情形。 (三) 評分診斷結果分析 1. 95 家初步診斷結果,80 分以上,專責人員、空調設施、操作管理都 良好僅4 家(4.2%),醫療機構、月子中心,2 類;60 分以上,增至 19 家(20.0%),9 類。60 分以上場所之空調系統多數有強制進、排氣, 並能正常設定與操作運轉,CO2 通常可控制在1,000 ppm 以下,維持 室內通風,有良好換排氣環境。 2. 有80% 在59 分以下(76 家),其中除52 分以上,至少有一項強制進 氣或排氣設施,只要確認設定正確、正常運轉,並確實可引進外氣 或排氣,其通風換氣可獲得改善;其餘52 分以下60 家(63%),通風 換氣需進一步改善,或需有積極監測及適時開窗等可行管理措施, 否則室內CO2 容易累積超標。 (四) 評分診斷結果檢討 1. 整體診斷指標:較佳依序為醫療、運動、政府機關;較差依序為圖 書館、幼兒園、親子館。60 分以上場所空調系統多有強制進、排氣, 並能正常設定與操作運轉,CO2 通常可控制在1,000 ppm 以下,可維 持室內良好通風環境;52 分以下場所,通風換氣需進一步改善,或 需有積極監測及適時開窗等可行管理措施,否則室內CO2 容易累積 超標。 2. 空調系統之規劃、設計、安裝施工、設定、運轉妥善性,及空間涵 容、活動強度,都會影響實際通風換排氣效果,搭配室內CO2 監測 感應,動態監控調整,或連動監測感應結果自動調整進排氣風量, 為兼顧室內空品與節能之最佳管理方案。 3. 指標總分高低反應場所通風換排氣不良之風險,透過指標強弱雷達 圖,可針對較弱指標進行改善。市面上已有適當管理措施及經濟有 效空調設施功能提供選擇。 四、公告場所應辦行政義務 1. 235 處第二批公告場所於公告列管後,應於107 年1 月10 日以前完成設 置專責人員、訂定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計畫及實施第一次室內空氣品質 定期檢驗測定等義務事項。2. 截至107 年4 月30 日止,計有227 家完成專責人員設置,設置完成率97%, 未完成設置的場所計8 處,包括1 處博物館、1 處政府機關、2 處金融機 構及4 處運動健身場所。 3. 193 家完成管理計畫書及定檢申報程序,完成率82%,完成比例仍未達九 成。未完成管理計畫及定期檢測的場所計42 處,主要未完成類型為圖書 館32 處(占76%)。 五、教育訓練與宣導交流 1. 針對106 年度宣導對象幼兒園、量販店業及使用明火之餐飲店,及107 年度宣導對象親子館、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及觀光工廠等,共辦理2 場次室 內空氣品質法規說明及計畫書撰寫實務訓練講習說明會。另針對市府相關 單位辦理1場次設置自動監測設施宣導說明會。3場說明會共出席123人, 使瞭解法令規定及維護管理重點,由綜合座談瞭解場所執行時遇到之問題 及提出之建議。 2. 自動監測設施宣導說明會舉辦完畢後,為調查與會各單位配合設置自動監 測設施(含顯示看板)之意願、是否需要環保局再安排專業廠商諮詢服務、 設置現況及經費規劃等,已發放調查問卷瞭解上述需求後,再安排設施供 應商接洽。 3. 持續推動本市自主管理認證制度,輔導場所提早設置室內空品專責人員、 完成管理計畫書撰寫及建立CO2 巡查檢驗紀錄,鼓勵尚未列管場所申請 環保局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認證標章,孰悉室內空品法令規定與維護管 理。累計今年度共核發106 張,新核發者為59 張(佔55%),47 處為展延 換證(佔44%),新核發標章的數量遠大於50 處,已達成本計畫期初設定 的目標。
中文關鍵字 室內空氣品質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106 計畫經費 7035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17/05/05 專案結束日期 2018/05/04 專案主持人 蘇富榮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周宇威 執行單位 環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106 IAQ正式報告.pdf 26MB

IAQ

英文摘要 The Tai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PA) promulgated the Indoor Air Quality Management Act (IAQMA) as the nation became only the second country in Asia to legally regulate indoor air quality (IAQ). 5 auxiliary rules and regulations were also promulgated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IAQMA. The promulgation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batches of announced premises conforming to the IAQMA have been announced by the EPA. In Taipei,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batches of announced premises is 91 and 235, respectively. The amount of announced premises in Taipei is the highest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most categories. To assist the announced and unannounced premises in Taipei to be more informed about IAQ management, this project has conducted matters related to inspection and examination, guidance, training, and regulation promotion. 300 premises were inspected for carbon dioxide (CO2), carbon monoxide (CO), and formaldehyde (HCHO) by using portable devices. It was found that kindergarten, nursing institution, and library are the major categories with the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CO2 exceeding the legal threshold of 1,000 ppm. In addition, 100 premises were examined by standard reference methods. Results show that 80 premises meet the stipulated standards, while 20 premises fail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at least one indoor air pollutants (CO2, PM10, PM2.5 or bacteria) exceeding the legal threshold. The major categories of above 20 premises are library, medical institution, metro station, KTV business, shopping mall, and kindergarden. Furthermore, 101 premises received the on-site guidance to identify the symptoms and causes of poor IAQ, including pollutant source,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fter guidance, constructive, economical, and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es were suggested by the experts to correct poor IAQ problems. 2 workshops were held to train dedicated personnel for IAQ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Furthermore, 1 workshop was held for the departments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installation of automatic equipment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IAQ.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utlined in the official contract, 3 extra tasks were implemente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roject, including the drawing of CO2 concentrations along the inspection routes, evalu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fast bacteria screening device in hospital, and improvement of an index for the diagnosis of IAQ management.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a better IAQ management. As a member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he Taipei Public Library hav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e IAQ of announced premises. Otherwise, the inspection has to go ahead as a last resort. In thecase of airflow pathway along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may be one of the sources of bacteria, it is suggested to conduct bacteria samplings at the external air inlet, air outlet, return air inlet, and related spaces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sources and distributions of bacteria for futher effective sterilization. Regional hospital and gym with area larger than 1,000 m2 should be included when drafting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third batch of announced premis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re worth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 premises,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frequently use household cleaning products or agents. To promot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IAQ, it is also suggested to issue a press release relating to the fruitful results of Indoor Air Quality Voluntary Management Certificate scheme, thus further to provide incentives for owners of premises to pursue a better level of IAQ. Finally, the issues of indoor air quality including ventilation demands and requirement for CO2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out the design and modification stages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英文關鍵字 I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