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106年度連江縣細懸浮微粒來源解析計畫

中文摘要 本計畫執行期程係自106年4月18日至107年4月18日止。主要工作項目包括:高污染季節於各島連續兩天分日夜同步採樣大氣中PM2.5,並分析其成份,合計16天次;運用三維網格模式評估原生性與衍生性對連江地區PM2.5主要貢獻與來源;提出管制策略評估連江地區符合空品標準之可能性;連江地區與台灣本島PM2.5之相關性。截至107年4月18日整體實際工作項目執行率達100%。 (一) 採樣分析作業 本計畫於PM2.5污染好發季節11月及2月各進行採樣,計畫目標預計採集32樣次,實際採集36樣次,採樣結果顯示連江地區在東北季風期間容易檢測到高濃度PM2.5。 碳成份:11/23日間TC數值最高,以11/22夜間最低,而EC部份以11/23夜間含量最高。第二批次以2/28早上最為顯著,2/27夜間最低,可觀察到莒光部份多較其他鄉鎮平均值高。綜合觀察,北竿碳含量最低於11/22晚上,南竿最低出現在2/26晚上,莒光最低出現於11/22晚上,東引最低出現於2/26晚上;北竿、南竿、莒光及東引碳含量皆最高出現在11/23早上。 SOC分析:第一批次在11/22受二次反應有機碳(SOC)影響並不顯著,而自11/23起各測點開始出現較高SOC濃度,推測受到同一污染氣團影響所致。第二批次結果顯示各測點走勢變化不盡相同,其中以莒光逐時惡化程度最大,推測各點SOC污染來源與路徑不同影響所至。 陰陽離子:第一批次採樣結果顯示,11/22夜間主要特徵為SO42-,其次為NO3-及NH4+;11/23日間測得NO3-濃度大幅增加,其次為SO42-及NH4+,Na+及K+也有些微增加的情況發生,且東引鄉測值明顯較高。11/23夜間監測結果與11/23日間相似,而東引鄉測值明顯較其他鄉鎮低。11/24日間測值與11/23夜間相似趨勢,而北竿鄉為該時段測值表現最高。第二批次採樣結果顯示各點主要特徵為皆相似,包括SO42-,其次為NO3-及NH4+。2/26夜間、2/27日間以莒光SO42-濃度最高,2/27夜間以南竿、北竿SO42-濃度最高,2/28日間起北竿陰陽離子開始減少,莒光則仍然為最突出之測點。 金屬元素:第一批次11/22夜間主要重金屬特徵為56Fe及部份23Na、27Al及58、60Ni。11/23日間南竿主要特徵有56Fe、27Al、24Mg及206、207、208Pb;北竿則有56Fe、23Na、58、60Ni、206、207、208Pb及Zn;莒光及東引特徵較為相似包括56Fe、58、60Ni、206、207、208Pb等。在11/23夜間南竿測得主要特徵包括56Fe、206、207、208Pb及Na,206、207、208Pb的部份占比其他鄉鎮高;北竿、莒光及東引之主要特徵相近,僅東引部份未同時測得23Na。11/24日間之南竿及莒光測得56Fe、558、60Ni;北竿部份則測得56Fe、23Na、27Al及66Zn;東引部份測得高比例的56Fe及少占比的206、207、208Pb。第二批次2/26以莒光56Fe與58、60Ni最為顯著,南竿則有微量的Sr與Pb;2/27日間東引出現Cu、Zn,南竿與莒光出現206、207、208Pb、V、Cr、Ti與Ba,北竿則出現Zn;2/27夜間東引出現顯著的56Fe以及微量的Pb、Ba;2/28日間東引以Ni為主要特徵其次為56Fe,南竿、北竿及東引都有測得Ba與206、207、208Pb;2/28晚間南竿與莒光出現56Fe,北竿出現Cu、Zn與Sr等特徵,另外在各點同時測得微量Ba及206、207、208Pb。 (二) 三維網格模式 模擬結果顯示,連江縣PM2.5濃度年均值(2、5、8、11月平均)約有84%來自境外傳輸影響,僅16%來自境內(台澎金馬)影響。離連江縣最近的中國福建省與浙江省對連江縣有顯著的影響分別有21%及17%,剩餘的47%則是其它地區(包括中國除福建與浙江以外省分、中國與臺灣以外的國家地區)的影響。境外長程傳輸影響在秋(11月)冬(2月)季高達90-96%、春(5月)夏季(8月)則是較低些但也有63-67%,意即連江縣一年四季均受境外長程傳輸顯著的影響,但春夏季受境內影響較秋冬季多些。 原生PM2.5濃度年均值約有67%來自境外傳輸影響,33%來自境內(台澎金馬)影響,離連江縣最近的中國福建省與浙江省對連江縣有顯著的影響分別有11%及14%,剩餘的42%則是其它地區的影響。 衍生PM2.5濃度年均值約有97%來自境外傳輸影響,僅3%來自境內(台澎金馬)影響,由此可知連江縣衍生PM2.5濃度幾乎均來自境外長程傳輸影響,控制境內二次PM的前驅污染物排放基本上對改善連江縣PM2.5濃度是有限。離連江縣最近的中國福建省與浙江省對連江縣有顯著的影響分別有28%及19%,剩餘的50%則是其它地區的影響。由季節變化結果,連江縣受境外長程傳輸影響在四季均達到89%以上,最高甚至接近100% (秋季);福建省對連江縣的影響在夏季最為顯著(74%)但秋季最小(6%),而浙江省相反在秋季最顯著(27%)但夏季最小(6%),此與位置及季節風場有關。 (三) 管制策略 由於連江縣本身並無大型污染源,能進行改善管制的都屬原生性,因此相關管制策略建議如下: 1、持續輔導、落實轄內固定源管制,儘管連江縣轄內工業較弱,但仍有少數工業活動,可邀請專家協助輔導改善製程、鍋爐、防制設備等。 2、在連江地區使用汽機車容易受到海鹽氣膠影響導致金屬設備鏽蝕(例如排氣管、燃燒設備等),直接造成汽機車廢氣污染濃度不符合標準無法通過排氣檢測。建議加強維護保養之宣導,並針對逾期不願執行排氣檢驗之民眾進行行政程序。 3、老舊工程機具疏於維護保養時容易造成燃燒不全,排放高污染廢氣,加上海鹽氣膠更易加速工程機具損壞,擴大污染排放風險。因此建議可先造冊管控目前轄內工程機具清冊,輔導業者定期自主維護保養,或適時提供改善措施,最後應管控過於老舊或破損汽機車及工程機具進入連江地區。 4、調查分析連江縣目前登記船隻作業與排放狀況,藉此了解其污染排放概況,以利未來協助改善排放污染濃度。 5、宣導民眾改善餐飲油煙收集設備。 6、宗教焚香行為減量或無香祭拜宣導。 7、持續宣導禁止露天燃燒。 (四) 與台灣本島PM2.5之相關性 蒐集環保署近五年於各站手動採樣PM2.5資料來看,馬祖測站與台灣本島PM2.5濃度趨勢相似,但在冬春季節期間馬祖站濃度平均皆高於台灣本島。而在夏季期間馬祖站與台灣本島濃度則相當接近,以大區域來看,馬祖站與台灣本島PM2.5在夏季相關性高於冬春兩季。
中文關鍵字 PM2.5、CMAQ、三維猶拉網格模式、PM2.5指紋特徵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106 計畫經費 1948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17/04/18 專案結束日期 2018/04/18 專案主持人 潘秉宗
主辦單位 連江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停用) 承辦人 王鑫棟 執行單位 長慧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00-2_期末報告成果摘要 0914.pdf 0MB

106 Lienchiang County Fine Suspended Particle Source Resolution Project

英文摘要 Simultaneously performing atmospheric PM2.5 sampling and fingerprint feature analysis in Nangan Township, Beigan Township, Juguang Township and Dongyin Township of Lienchiang County. Using CMAQ(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to simulate Lienchiang County's external impa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act degree was as high as 89%.
英文關鍵字 Particulate matter 2.5μm, PM2.5 Fingerprint featur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 Eulerian grid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