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108年度南投縣 PM2.5污染源鑑別及來源推估計畫

中文摘要 南投縣雖單位面積之機動車輛和工廠密度等環境負荷較鄰近的台中市、彰化縣、中部地區或台灣地區平均值為低。然而,統計自動空品測站監測值顯示,近五年竹山測站細懸浮微粒(PM2.5)日平均濃度,超過標準值的比例約佔28.6%,遠高於其他鄰近測站(南投:19.4 %、埔里:14.5%、彰化:15.7%、忠明:14.6 %及斗六:24.4%)。因此,為了瞭解竹山地區PM2.5濃度偏高之原因,故有必要進行周界採樣,以解析原生性污染來源與貢獻量。本年度周界採樣共進行8點次,採樣結果將與指紋資料如交通源、鋼鐵業、鍋爐,及衍生性指紋資料如硫酸銨、硝酸銨等進行CMB模式分析。另外,本計畫亦利用軌跡模式模擬台灣中部地區大型污染源煙流對竹山之影響,釐清可能的污染來源。最後再運用直讀式偵測儀,於竹山鎮之人口聚集處量測PM2.5濃度,分析PM2.5暴露危害,作為後續環保局擬訂相關管制策略之參考。計畫執行期程為108年8月23日至108年12月31日。 針對僅竹山出現PM2.5高值之各事件日,利用順軌跡模式分析中部前十大點源對竹山鎮的污染貢獻度,結果顯示管制編號L0200473 (貢獻量0.00%~7.08%)、L9201089(貢獻量0.00%~5.18%)、L9200693(貢獻量0.07%~1.38%)以及K6800728(貢獻量0.10%~3.15%)四者之貢獻較其他點源相對顯著。另外因竹山地形係呈南高北低,東邊靠山且西邊較平坦的口袋型地形,導致污染物由沿海吹入容易累積於竹山地區。 依竹山地區之採樣分析結果,PM2.5微粒主要化學組成以元素碳及有機碳為主,其次為硫酸鹽與硝酸鹽,另有少量的金屬元素。以CMB模式解析採集之PM2.5的污染來源和貢獻量,結果顯示竹山地區PM2.5以交通排放為主要污染來源,其次為二次衍生性污染源硫酸銨、硝酸銨,第三為地殼元素、農廢燃燒等,剩下少量貢獻則為海鹽飛沫、燃煤鍋爐、燃油鍋爐及焚化爐等。從OC/EC、S.O.R.及N.O.R.值可推論竹山PM2.5的衍生性污染源來自較遠距離物種轉化與長程傳輸(即外縣市或境外移入)及在當地產生的光化反應物。最後,依氨根離子與硫酸根離子之莫爾濃度比值I大於2,以及氨根離子與硝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總莫耳濃度之比值J小於1,顯示竹山地區應優先管制NO2排放量。 利用直讀式偵測儀進行竹山人口聚集處採樣結果顯示,各地點皆會因為人潮聚集而造成濃度上升。另外可發現汽機車、攤販油煙及焚香等活動,與測站數值相比會造成該地濃度大幅增加,尖峰時期增加幅度最高可高達203.9%。再利用檢測結果計算終身平均每日暴露劑量(LADD),綜合十個地點尖峰時段暴露劑量皆高於離峰時段1%~168%,可見人潮聚集帶來的污染的確會導致暴露更多的危害物質。
中文關鍵字 竹山、PM2.5、軌跡模式、周界採樣、直讀式偵測儀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經費年度 108 計畫經費 1282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19/08/23 專案結束日期 2019/12/31 專案主持人 林明德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鄭汝真 執行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108期末報告0312 完稿.pdf 22MB

-

英文摘要 -
英文關鍵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