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強制分類宣導計畫
中文摘要 | (1).媒體操作 本計畫執行過程中,運用整合行銷傳播概念建立宣導架構,以媒體而言,涵蓋主要媒體形式,包括電視、報紙、廣播、雜誌、網路等,另亦針對目標對象之行為模式,分析可能的訊息接觸點,透過製作物如折頁、海報等方式與目標對象進行溝通。 總體任務則在於依據目標族群,設計不同訊息與議題形式,進行不同接觸場域,宣導政策目標。本案設定之目標宣導對象以30~54歲男女為主要目標對象,其次則兼及於一般閱聽人。 廣義而言,媒體資源包括廣告、新聞、節目等,其中廣告負擔告知任務,新聞、節目等形式則承擔說服、引導等任務。此外,新興媒體如網際網路也為本案所運用之媒體形式之一。以下將說明各媒體形式廣告接觸人次與廣告價值: (1). 電視類 電視廣告檔次 實際執行後相較於原計畫成長近3倍,總檔次增加844檔/30秒,增加幅度高達278%。廣告總接觸人次高達3,442,650人次。 電視新聞專題 原計劃播出12則,執行後播出高達38則播出,總接觸人次高達11,226,363人次。 電視節目 安排華視、中視、民視、東森普及率高與屬性相同並收視表現佳的節目作整集配合或單元配合宣導本計畫主題,總接觸人次達212,540人次。 華視新聞10秒四節新聞插播卡 安排『垃圾強制分類』執行期前四日(2004 ,12/28~12/31)華視四節新聞中安排播放10秒插播卡,總接觸人次高達1,742,832人次。 整體 廣告總檔次為1317檔(10秒6000元計,含無線電視台)廣告效益約高達2370萬元。 電視新聞38則,廣告效益約高達380萬元。 電視節目廣告效益90萬元。 電視插播卡廣告效益52萬元。 (1).其他類 雜誌與台鐵電視牆估計總接觸人次高達約17,560,000人次。 (2).電影院廣告類 播放時間為期一個月,估計總接觸人次高達12,240,000人次。 (3).廣播類 總檔次增加29檔,原檔次560檔增至587檔。廣告效益約達136萬元。 (4).報紙類 安排與設計廣告與廣編稿及新聞消息稿於各大報紙如期刊出,按原計畫預計刊出15篇,事後總計刊出79篇。其中配合環保署政策推動,由華視機動策劃報導部分佔50篇,廣告效益高達500萬元。依閱報率平均30萬份(四大報皆百萬以上),總接觸閱報為1,500萬人次。 (5).其他類(雜誌、台鐵電視牆) 三個雜誌媒體刊出、台鐵電視牆播出三個月,均依原訂計畫順利執行,廣告效益達194萬元。 (6).電影院廣告 播出一個月,本次共計安排全省680影廳之4,050場(每廳每日以6場計算)播放公益廣告, (平均每場以100人計算)。 (2).草根實踐 為令整合傳播效果極大化,在策略上,先進行垃圾分類狀況進行普查。針對普查結果,落實草根志工服務計畫,促使目標社區民眾重視此一議題,再投入志工人力、媒體的議題與廣告,一方面延續議題效果,另一方面繼續強化社區民眾認知度與執行度。草根計畫執行後期,再次進行普查(即事後評估),再次公布結果,配合政策宣導進程,成為實行評估指標參考,進入政策執行階段。依原訂工作計畫分別進行事前評估、宣導工作與事後評估,於各宣導階段投入大專志工至少2269人次,涵蓋全國十大宣導區。 (1). 前置調查: 重點工作:針對第一階段9個目標區採分層隨機取樣方式進行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並定義出宣導重點地區,做為第二階段分區宣導工作之設定依據。(分層係依地理區域劃分)針對9個目標區內54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抽樣3個里,每個里隨機抽樣問卷3個垃圾集中點,共計抽樣問卷486份。 (2). 宣導工作 本次調查區域涵蓋全國九縣市,487垃圾收集點。在運算方法上,將問卷實質內容區分為服務與環境兩部分,並對現場聚集人數等因素分別進行加權計算,並將各里分數加總計算至各宣導區,比較各區數字,選出各目標區下,分數最高(髒亂程度最高)之宣導區,投入人力。宣導過程細部說明及過程詳如報告內容。 (3). 事後評估: 重點工作:針對第一階段調查結果擇定之宣導責任區,於宣導工作結束後,再以同一問卷進行調查分析,以了解整體執行成效。 預計目標則包括a.了解宣導垃圾分類的執行成效及改善程度。b.檢視各區對於垃圾分類執行成效、改善程度及民眾反應,以做為未來推動環保工作的指標及依據。 (三).結論 首先在宣導製作物方面,在環保署的品質把關下,製作出易於民眾理解的一系列廣告宣導品,如海報、折頁、報紙與雜誌稿、電視廣告帶、廣播帶與網頁等,頗獲民眾認同與好評。 另,在媒體廣告方面,在800萬的投資金額上,總廣告效益高達約3950萬,投資效益近5倍(484%)廣告總接觸人次至少超過約6040萬人次。宣導效益十分顯著。 關於草根實踐部分,本計畫共投入2269人次,進行調查及宣導作業。首先針對各宣導區進行觀察作業,並根據觀察結果擇點,深入宣導區進行政策宣導,並於宣導作業完成後,進行事後評估,以瞭解各宣導區改善狀況。整體而言,草根實踐操作方式一方面延伸媒體廣宣作業效益,另一方面也與目標對象建立直接互動關係,透過現場示範操作,協助民眾瞭解強制垃圾分類政策,並瞭解民眾實際接受程度與行為影響因素,以作為未來繼續推動環保政策的參考。而就前後兩次觀察結果比較,可得知直接接觸民眾,進行人際宣導,確實有助於民眾改變垃圾投置習慣,及建立分類行為模式。 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亦復如是,尤其牽涉民眾生活的政策更是必須在從民眾的角度思考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凸顯利益,並協助民眾度過轉換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刻而具體的引導與協助,本案便本於此一立場,透過媒體宣導活動與草根實踐,具體完成宣導目標。 (四).建議事項 本專案宣導效果卓著,有效觸及目標對象,且由於操作手法新穎多元,建議未來仍可繼續採行整合行銷策略,裨利有效宣導重要政策。 | ||
---|---|---|---|
中文關鍵字 | 垃圾強制分類,環境溝通, |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 EPA-93-H101-02-304 | 經費年度 | 093 | 計畫經費 | 11000 千元 |
---|---|---|---|---|---|
專案開始日期 | 2004/09/23 | 專案結束日期 | 2005/01/31 | 專案主持人 | 中華電視 王健芝 |
主辦單位 | 廢管處 | 承辦人 | 執行單位 | 中華電視 |
成果下載
類型 | 檔名 | 檔案大小 | 說明 |
---|---|---|---|
期末報告 | 0000086876.pdf | 0MB | [期末報告]公開版 |
The Communication Project of the Policy of Compulsory Sorting Refuse
英文摘要 | Under the instruction, and QC by the EPA, we produced a series of promotion materials, like posters, leaflet, news paper Ads, magazine Ads, radio announce, and web site. Appreciation from the public was received. With the detailed planning, and precise execution, the media investment gained the efficiency of 480% (39.5 million of media effects over 8 million of investment), total audience reached was more than 60.4 million.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is obviou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grass root practice not only extended the effects of media operation, but also built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the target audience. With the practice on site, the agency may help the public knowing better about the policy of compulsory sorting refuse, and collect their responses for further reference. Comparing 2 investig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rect interactions are helpful for altering people’s behaviors. Things can’t be done by themselves, so do the policies. Especially the polic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must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inary people, figure out the most acceptable solution, promote the advantages, and help the people to get used to it. Among the task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o guide, and assist profoundly and concretely. So the project is based. Suggestions Since the project utilized many media elements with creative ways of operations, the final result is profound, and appreciable. We suggest that the future promoting mission may well implement IMC concepts, and practice. | ||
---|---|---|---|
英文關鍵字 | IM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