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源報告成果查詢系統

「廚餘及堆肥成品中有害成分調查、肥力及土壤列管評估計畫」暨「廚餘資源化設施、產品品質標準建制及市場開發近、中程策略規劃」

中文摘要 根據本計畫之研究成果,在台北市廚餘供需市場調查,開發近、中程策略規劃及廚餘特性分析方面:(1)廚餘成分變化頗大,尤其不同之廚餘類別,其成分亦將有所不同,一般所稱之廚餘為菜類、蔬果、魚肉等混合物,其pH值偏低,含水率介於70.35~81.57%之間,C/N比則介於11.98~21.46,顯示在進行堆肥過程時,須添加副資材以提高其C/N比並降低含水量。至於素類廚餘之特性為含水量偏高,較一般混合廚餘為高;(2)氯鹽及油脂含量有偏高之趨勢,除須注意其堆肥品之氯鹽含量外,更應注意堆肥過程中之氯鹽隨滲出水溶出問題;(3)台北市每日廚餘量推估結果為1316.4噸,其中家戶所佔比例最高(68.6%),且每戶每日廚餘量約為1公斤,而餐廳大多已由養豬戶進行回收,未來須將加強市場之廚餘回收工作;(4)台北市堆肥需求市場應可符合全台北市廚餘製成之堆肥,但要暢通堆肥管道仍須跨局處整合,尤其是農政單位;(5)由於目前三座焚化廠之設計容量已高於台北市現有之垃圾量,因此廚餘回收率之提高反而將造成其處理成本之增加,未來須積極尋找垃圾源,如跨區域處理或是將一般事業廢棄物納入現有之處理體系;(6)關於廚餘養豬部份之建議:從環保角度來看,利用豬隻消化廚餘可以產生極大的環保貢獻,因此感染問題雖可能發生,但機率如何應有合理的評估。故應在整體考量下,提供防疫技術,輔導農民做好各種防疫與污染防治措施,而非絕對的禁止排斥。建議延請由農政單位訂定「以廚餘養豬」之規範以為業者遵循。在廚餘堆肥化技術成品特性及廚餘堆肥品質標準之建立方面:(1)分析台北市自主式廚餘堆肥之堆肥品質,發現其因限於場地、人員專業素養、副資材之取得、產品之通路和堆肥設備,堆肥品質差異甚大。在堆肥化過程中,溫度普遍偏低,pH部份偏酸,介於3.85-5.62;(2)分析山豬窟廚餘堆肥場在製作過程中,其成份變化,發現台北市山豬窟之廚餘堆肥在處理後16-20天,其溫度亦上升,尤其在半成品樣品其溫度介於58-60℃,pH值在處理初期(16天以前)呈酸性,其後pH介於9.14-9.28,水份含量在半成品堆積時下降至27.87-34.20﹪,C/N比由95.78-235.13降至26.10-27.61。而半成品之種子發芽率介於81-89﹪;(3)有關重金屬含量部份,廚餘堆肥未檢出砷、鎘及汞,自主性廚餘堆肥重金屬含量變異性較大,至於山豬窟廚餘堆肥其重金屬含量較穩定;(4)台北市之廚餘成份變化甚大,有葷素在一起,或葷素分開,而自主性廚餘堆肥,參與人員其熱心可佩,但需專業人士加以輔導,才可得性狀無害之堆肥成品。至於山豬窟廚餘堆肥,則因水份太高,處理時間太短,有必要加以調節,如此方可產製性狀較佳之廚餘堆肥;(5)未來以八里污水場蛋形消化槽進行廚餘與生活污泥等共厭氧消化,蛋形污泥槽之設計停留時間為18天,本計畫所進行之廚餘醱酵試驗以停留15~20天以上較為穩定,建議未來應進行各類成份分析與模型廠試驗,以決定是否進行各類有機物的混合共消化操作,或分槽各別進行污泥與廚餘之單獨消化,以獲得最適化的操作參數與最大的經濟效益。在台北市廚餘回收系統最佳化及決策支援系統之發展方面:(1)台北市推動之廚餘分離清運計畫,就民眾參與率觀點可知教育宣導在未來民眾參與率之提昇將扮演重要角色;(2)除費率之外,在法規與收集頻率的影響率上,對現行已回收的單位,影響有限,最大可提高回收率不到一成。由實地調查結果可推論,社區意識與環境意識的強弱,以及教育宣導的成果,在無形中也有一定程度重要的影響;(3)在綜合評估「模糊多準則評估」與「衝突分析」結果,本計畫在考量焚化、養豬及堆肥之最後評估值差異不大,而厭氧發酵、養豬及堆肥之評估結果為「有共識且贊成」,故建議未來台北市政府環保局於未來廚餘資源化方案之考量上,應以多元化方式處理,但因廚餘養豬有農政單位之防疫考量,未來之推動可依據其政策明確與否決定是否推行,因此建議以厭氧發酵為優先考量方案(與八里污水廠蛋型消化槽結合),其次則為堆肥方案,至於掩埋方案則應最後考量。在台北市廚餘資源化教育宣導與社區示範評估方面:(1) 台北市目前尚有數家有意願與社區配合處理廚餘之業者,建議可以「清潔隊定線收集」與「委外處理」相互搭配,選出不同社區、轄區適用的收集模式,以最低成本、民眾便利、社區協做考量,應可以節省成本;(2)環保單位如希望積極發展廚餘的再利用,應儘速制訂相關法令,指定廚餘為資源回收物的相關法規配套建議指定廚餘為回收項目、應於法規中規範強制分類,並禁止有機廢棄物進掩埋場、廚餘之收集限用塑膠袋;(3)在社區示範評估方面,各社區皆具有本身之主客觀條件,因此未來在廚餘回收推動工作上,須根據本身條件而選擇不同之處理方式(不論是就地處理或委外處理),另環保局亦需提供技術支援服務,以減少推動過程中所造之二次污染問題。
中文關鍵字 廚餘,堆肥,資源化,品質標準,決策,教育宣導

基本資訊

專案計畫編號 EPB-TP94001 經費年度 090 計畫經費 5400 千元
專案開始日期 2001/11/01 專案結束日期 2002/10/31 專案主持人 楊萬發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承辦人 執行單位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成果下載

類型 檔名 檔案大小 說明
期末報告 0000102894.pdf 8MB [期末報告]

The study of hazardous composition of the food waste and its byproduct and the strategy planning of food waste management.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cludes establishing the background data of the food waste and compost property in Taipei City, the technologies of anaeration digestion and hog feeding,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food wast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lso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The water content of food waste is between 70.35% to 81.57%, C/N ratio is between 11.98 to 21.46. The food waste generated is about 1 kg/household-day. From the results of analyzing the compost from Shan-Zhu-Ku pilot, the temperature is 58~60℃ after 16~20 days in composting process, the pH of compost is between 9.14 to 9.28, water content is between 27.87% to 34.20%, C/N ratio is 26.10 to 27.61.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naeration digestion is best alternative and landfilling is worst for food waste treatment considering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Community composting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business of food waste treatment are also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英文關鍵字 food waste,compost,recycling,standard,decision making,education